自動收集遠端電腦資源資訊

最後一步自動去收集遠端電腦的資訊, 並且存放入資料庫內, 目前收集的資料有 (1) 電腦的實體記憶體 & 使用率, (2) CPU 使用率, (3) 硬碟大小及使用率

同樣的建立 Table 的 Script 如下:
CREATE TABLE OAUSER.DRV_DAILY_RECORD
(
DRV_DATE DATE NOT NULL,
COMPUTER_NAME VARCHAR2(100 CHAR) NOT NULL,
RESOURCE_TYPE VARCHAR2(20 CHAR) NOT NULL,
RESOURCE_NAME VARCHAR2(25 CHAR),
PERCENT_OF_USAGE NUMBER(4,2) NOT NULL,
MAX_VALUE NUMBER(25,2),
MIN_VALUE NUMBER(25,2) DEFAULT 0,
UOM VARCHAR2(20 CHAR)
)
閱讀全文 自動收集遠端電腦資源資訊

自動收集錯誤的 EventLog

今天在增加一個小程式, 主要的是可以收集電腦上的 EventLog 並存放置資料庫內, 免除每天必須連線到電腦上面去檢查的困擾

首先要在資料庫內建立 Table,
DROP TABLE OAUSER.EVT_RECORD CASCADE CONSTRAINTS;

CREATE TABLE OAUSER.EVT_RECORD
(
COMPUTER_NAME VARCHAR2(25 CHAR) NOT NULL,
EVENT_DATE DATE NOT NULL,
EVENT_CODE NUMBER(10) NOT NULL,
EVENT_TYPE VARCHAR2(10 CHAR) NOT NULL,
RECORD_NO NUMBER(10),
RECORD_NUMBER VARCHAR2(10 CHAR) NOT NULL,
CATEGORY_NAME VARCHAR2(25 CHAR) NOT NULL,
MESSAGE VARCHAR2(2000 CHAR),
SOURCE_NAME VARCHAR2(50 CHAR) NOT NULL,
USERNAME VARCHAR2(50 CHAR)
)
閱讀全文 自動收集錯誤的 EventLog

檢查備份是否完成/自動發信機制是否完成

資訊部每天都需要做人工檢核的作業, 有時真的相當的花費時間, 趁著有個一天的空檔, 開始著手來改善這個現象, 讓每日的檢核作業能盡量的減少人員話費的時間.

目標: (1) 每日檢查備份是否完成 (2) 公司內部的 Auto Mail 是否寄送成功.

以上兩者有部分相通, 都可以由檢核 Log 檔案內的關鍵字來判斷作業是否成功, 或是檢查備份出來的檔案是否存在, 檔案最少需要多大才算成功 等條件, 由以上的假設, 開始在網路上東拼西湊加入一點自己的邏輯判斷, 把以上的工作彙整成一個 VBScript.

建立資料庫 Table

首先在資料庫內建立兩個 Table 分別存放 Backup 記錄及 Auto Mail 的紀錄,

建立 Backup 記錄
drop table “OAUSER”.”BAK_DAILY_RECORD”;
CREATE TABLE “OAUSER”.”BAK_DAILY_RECORD” (“BAK_DATE” DATE NOT NULL,
“BAK_SYSTEM” VARCHAR2(100) NOT NULL,
“BAK_STATUS” VARCHAR2(20) NOT NULL, “BAK_DESCRIPTION”
VARCHAR2(200), “BAK_SERVER” VARCHAR2(25) NOT NULL,
“BAK_CONTACT” VARCHAR2(25), “BAK_FEQUENCY” VARCHAR2(20),
“BAK_SIZE” NUMBER(15) default 0
) TABLESPACE “OAUSER_TBS”;

建立 Auto Mail 記錄
drop table “OAUSER”.”AML_DAILY_RECORD”;
CREATE TABLE “OAUSER”.”AML_DAILY_RECORD” (“AML_DATE” DATE NOT NULL,
“AML_SYSTEM” VARCHAR2(100) NOT NULL,
“AML_STATUS” VARCHAR2(20) NOT NULL, “AML_DESCRIPTION”
VARCHAR2(200), “AML_SERVER” VARCHAR2(25) NOT NULL,
“AML_CONTACT” VARCHAR2(25), “AML_FEQUENCY”
VARCHAR2(20)) TABLESPACE “OAUSER_TBS”;

以上兩個表格建立好之後, 記得針對查詢的去建立 Index 喔… 因剛剛開始使用, 所以查詢條件還需要等資料量多一點之後再來判斷補上 Index.
閱讀全文 檢查備份是否完成/自動發信機制是否完成

測試 Dell EqualLogic iSCSI Storage (IV)

設定 Replication

要設定 Replication 機制 (就是兩台 Storage 要同步), 必須先設定好兩台機器的 Partnership 關係, 廠商說明這個機制也可以多對多, 但手邊只借到兩台無法在自己的環境下模擬.

在選單上面選擇 Replication Partners -> Configure Partner
Dell EqualLogic

僅需要登打 Group Name (請自取), 及 Group IP address (另外一台 Storage 的 IP)
Dell EqualLogic
閱讀全文 測試 Dell EqualLogic iSCSI Storage (IV)

測試 Dell EqualLogic iSCSI Storage (III)

傳輸測試

接下來用 Ubuntu 8.0.4 主機安裝 VMware Server 2.0 上建立的 Windows 2003 Server 把 iSCSI Volume Mount 進來測試檔案傳輸速度, 圖型左邊是有我的電腦傳送到 Server 上後存放在 Dell EqualLogic Storage 上, 右邊是直接讀取 Storage 上的資料立即回寫回去, 兩邊看起來速度差不多, 在期間用人工作了一次 SnapShot, 感覺不出來傳輸效能有任何變化.
Dell EqualLogic

接下來測試把一個大的檔案由 Storage 複製到本機的硬碟上, 在由本機硬碟回寫回去, 由於該主機跟 Storage 只透過一個 1G 的 Switch Hub (Dell 提供測試的), 所以中間會影響的參數應該會降低

把約 1.7G 的一個大的安裝檔案由 Storage 複製到 Server 上, 看起來真的很慘,
Dell EqualLogic
閱讀全文 測試 Dell EqualLogic iSCSI Storage (III)

測試 Dell EqualLogic iSCSI Storage (II)

建立 iSCSI

唯一可以使用 Dell EqualLogic 的方式就是透過網路的 iSCSI 通訊協定, 把分享出來的 Volume 透過 iSCSI Initiator 掛載到本機, 模擬成本機硬碟然後分享出來, 不像是 NetApp 可透過本機的 CIFS 通訊協定把檔案分享出來.

用 iSCSI Initiator 掛載硬碟在前次 NetApp 分享已經有說明過, 就不再重複說明, 以下是很快速的說明建立一個 iSCSI的步驟

選擇 Create Volume,
Dell EqualLogic

輸入 Volume 的名稱
Dell EqualLogic
閱讀全文 測試 Dell EqualLogic iSCSI Storage (II)

測試 Dell EqualLogic iSCSI Storage (I)

系統初始化

看了 Dell 的產品簡介, 發現他自己也有自己的 Storage 也可以做到同步, 唯一不同的是該產品只提供iSCSI 介面, 不像 NetApp 除了 iSCSI外, 也提供 CIFS / NFS 等通訊協定: 由以下的畫面選擇任何一台, 選下一步
Dell EqualLogic

第一步設定底下的參數, 由於 EqualLogic 可以把很多台 PS 系列的 Storage 和併成一個虛擬的主機來提供服務, 所以 Member Name 就是要區分每台 Storage 不同的名稱, IP 是指本機的第一個網路 Port 的 IP, 每台主機可以有 3 個接口同時可以做 Load Balance 及 Multi-path, 任何一個網路線路故障, 其他兩個可以立即接手作業.

由於是初始作業, 所以記得要選擇 Create New Group, 一個 Group 就是把一堆 Member 所代表出來的虛擬服務主機.
Dell EqualLogic
閱讀全文 測試 Dell EqualLogic iSCSI Storage (I)

在 Ubuntu 8.1.0 上安裝 VMWare Server 2.0

因為測試需要, 這幾天一直重複的安裝 ESX / VMware Server for linux, 原因是廠商送來一個 SCSI 的裝置, 相容性不太好, 底端的 OS 有些認不出來這片網卡, 所以嘗試了好幾種不同的 OS 最後才用 Ubuntu 8.1.0 Server + Vmware server 2.0 for linux 作為測試平台.

安裝時可以請參考這一篇文章, 我就利用 4wei 兄的安裝法來製作,

首先安裝好 Ubuntu 8.1.0 Server, 記得 SSH OpenServer 選項要打勾, 方便未來用 Putty 連線登入; 由於系統不允許使用 root 登入, 所以必須要使用安裝時所建立的使用者登入, 然後切換 root 的權限來更新 (sudo command)

$ sudo apt-get update
(default 安裝起來沒有更新清單, 所以先下載回來)
$ sudo aptitude install build-essential xinetd
$ sudo vi /etc/modprobe.d/aliases

#alias net-pf-10 ipv6
alias net-pf-10 off

$ sudo apt-get install linux-headers-`uname -r` build-essential
$sudo reboot

重新開機後把 Vmware server 2.0 upload 到 Server 上, 連線進入主機上傳程式的路徑, 執行

$ sudo ./vmware-install.pl

參數大多數使用 default 就可以, 唯一的是 VMWare server 2.0 需要序號, 這個序號可以在 www.vmware.com 免費取得, 其實 Download 程式時就會要求註冊, 所以就依照該網站的指示註冊一個帳號.

完成後就可以利用 Browser 輸入 http://yourip:8222 登入建置VM (會指向到 https//yourip:8333, 如果完全依照 Default 值)

FreeNas 測試 (V)

本地端同步USB外接硬碟

Rsync 除了可以作遠端同步外, 還可以同步本機的硬碟或者是路徑功能, 測試目標為設定原 10.1.99.32 上面的 Share, 同步到本機的 USB 隨身碟上.

首先把隨身碟先加入到硬碟空列表內, 讓 FreeNas 認得這個硬碟, 經過格式化後掛載至 Remote (過程參考前面的測試資料).
RSync and USB Test

至 Rsync 選擇本地端, 加入一個新的規格
RSync and USB Test

選擇好來源及目標位置 (可利用後面的按鈕選擇)
RSync and USB Test
閱讀全文 FreeNas 測試 (V)

FreeNas 測試 (IV)

Rsync 的設定

接下來測試 FreeNas 的同步功能, 當做是遠端備份自動同步到公司主要機房的機制, 首先要啟動 Rsync (Remote Sync)功能, 右上角打勾後”儲存並重新啟動”, 這樣讓 Rsync 的 Service 才能啟動, 兩台主機都要啟動喔.
RSync Test

現在要測試讓 10.1.99.32 的 Share2 的資料可以自動同步到 10.1.99.31 的 Share目錄下去, 接下來到 Source 端 (設定成 10.1.99.32) 設定”模組”,
RSync Test

閱讀全文 FreeNas 測試 (IV)